【央媒看红古】窑街“蝶变”——昔日废弃矿山今成“绿水青山”

    来源:发布日期:2024-04-26浏览次数:

    一河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入画来。行走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西北部大通河东岸的窑街大街上,一幅青草碧树满画屏、曲径幽廊探深绿的美景不禁让人心旷神怡。从春到秋,一片片盛开的花海映衬在绿树与碧草蓝天之间,繁花似锦的盛景美不胜收。

    然而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的窑街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基础设施破旧、空气污染严重、居民出行不便。曾经“黑漆漆”“灰蒙蒙”的窑街沉陷区,经过十余年的生态修复实现精彩蝶变,生态景更美、文化韵更浓、共富路更宽,一幅幅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窑街大地上徐徐展开。

    从“煤城”到“美城”

    窑街是甘肃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开采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起,窑街因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引发地表塌陷,过度的开采使土地丧失了原有功能,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其一直处于“矿竭城衰、破败凋零”状态。

    “置之死地而后生”。处于困境的窑街要摆脱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就必须要有大手笔。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2013年红古区政府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彻底治理恢复窑街生态环境。累计治理沉陷区面积3000亩,其中完成造林绿化2700亩,建成健身步道、游园亭台、观景平台等辅助设施300亩。

    红古区窑街街道还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契机,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辖区大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严格实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模式,扎实开展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和农村黑臭水体联合巡查,共同维护辖区“7沟1河”生态环境安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如今的窑街沉陷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柳树、杨树、刺槐、国槐、马鞭草、菊花、八瓣梅等,满眼都是绿树鲜花,成为周边民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走进红古区窑街沉陷区,宽敞的广场上,人们有的练嗓子,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带着孩子嬉戏打闹,四周茂密的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

    “我小的时候,窑街因为挖煤,是出了名的脏乱差,下雨时,路上都是黑乎乎的煤渣,还坑坑洼洼不平;不下雨时,风一吹,白衣服就变成黑衣服,脸上、鼻孔里都是黑灰。”窑街街道红山村村民高天林说,“现在生态好了,林子里经常见到喜鹊、啄木鸟等动物,野鸡、野兔子见到人都不跑了,时间长了我们都认识了。”

    从谋“新城”到惠民生

    在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中,窑街街道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推动窑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改善民生和生态治理有效衔接,逐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屋、老旧楼宇、传统商圈进行拆除、改造、升级。探索资金多方共担筹资模式,坚持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原则,鼓励利用空闲地、拆违腾退用地建设城市绿地、小游园等便民服务设施,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

    窑街地区楼房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下管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缺失落后,整体环境卫生较差,部分楼房存在墙体裂缝、地面塌陷等隐患,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无力得到保障。

    窑街街道按照“照顾弱势与让利于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提容增效,将以前生活在危旧楼房中的居民搬迁到公共设施完善、环境面貌优良的城投尚苑新型住宅小区,实现居民“小房变大房、旧房变新房”的“安居梦”。特别是对21户困难群众实行产权共有方式分期支付房款,兜底保障低收入家庭有房可住。

    同时,全力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打造以窑街大什字、跃进街十字为圆心,以15分钟为半径的两个“一刻钟生活圈”,有效满足了居民养老、锻炼、休闲、购物等多样化生活需求。

    自2013年以来,窑街街道先后通过实施沉陷区生态治理、住房改善搬迁、老旧小区“三供一业”改造等民生改善项目,改造老旧楼栋27栋,涉及1382户居民;签订搬迁协议 286户;拆除危旧房屋4.6万平方米,腾退土地面积约160亩……群众纷纷拍手称赞,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持续增强。

    “我在窑街生活了六十七年了,现在这样好的环境我真是想都不敢想。”搬迁户马玉海感慨地说,他们从小生活在窑街,几十年来,楼道里坑洼不平、窗户破损严重,父亲年纪大了,下楼非常不方便。自从搬进新房,父亲出门看病方便了很多,老人心情也好起来了。

    “近10年来,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整治,使窑街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玉海感慨地说。

    搬迁户张根财说:“我原来住的是平房,居住条件差,环境不好。自从参与房屋改善项目后,我的房屋面积从50多平方米增加到86平方米,不但采光性、通透性、舒适性大大提升了,还拥有了一个小花园,住房环境的改善,使我家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

    进入搬迁户卢国平家中,屋内各式家具、家电齐全,窗明几净,近10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温馨又舒适。“经住房改善搬迁项目顺利实施,和我们一样有80户居民搬进了新楼房,旧房换新房,小房变大房。新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物业服务好,交通方便、环境优美、视野开阔,就医、就学、购物等方面更是十分便利,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卢国平言语之中满是从破旧的老房子搬进新房的喜悦之情。

    从甩“包袱”到“炭”新路

    春日暖阳下,站在窑街采煤沉陷区治理后修建的观景台上极目眺望,看到的正是采煤沉陷区恢复生态后的成片林地。近处的树枝在微风下摇曳生姿。

    窑街沉陷区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先搬迁后治理,改观念转服务,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路子。真正把沉陷区这个沉重的“包袱”变成了沉甸甸的财富,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窑街有发展的优势,有大企业的带动,有发展的资源,我们要在煤炭的深加工上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形成多元产业共同支撑的新格局。同时,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片区为目标,深度挖掘开发工业旅游资源,积极引进民间资本,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推窑街转型发展。”

    站在大通河畔,窑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丽霞踌躇满志。她表示,窑街街道将结合辖区资源枯竭转型发展和地处采煤沉陷区实际,深挖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将窑街打造成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示范城镇,努力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目标。

    借着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的东风,通过实施红山村乡村建设示范村及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红大板坪泵房及上水管道提升改造项目、民门路沿线风貌整治等一系列项目加快窑街片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美丽新农村。

    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品牌度的餐饮企业,大力发展“夜市经济”,加快发展星级农家乐和特色民宿,协同推进批发零售、货物仓储、家政服务、农机汽贸、家具建材、快递电商、物业管理、再生资源回收业等行业,加强便民网点建设,优化老社区商业机构布局,完善商业服务功能,打造窑街新的“商业圈”。

    “保护好身边的绿水青山就是给我们自己创造金山银山。”

    今日窑街,从矿山到林田,从田野到河畔,从城区到农村,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成为群众实实在在的生态福祉,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