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工 作 报 告
——2015年12月26日在兰州市红古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区长 武和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回顾
2015年,是我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1354”总体思路和“357”转型发展战略,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环境、惠民生,圆满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27亿元,增长10.9%;第一产业增加值9.1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8.19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0.91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3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8亿元,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60万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629元、14406元,均增长11%;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市上下达的指标之内。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项目建设力促经济转型升级。牢牢抓住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重大政策机遇,强力推进“3341”项目工程,累计实施各类产业项目42个,总投资124.8亿元,开工建设39个,建成投产35个,完成投资62亿元;新引进各类项目67个,总投资85.62亿元,到位资金82.74亿元。工业转型加速推进,借助转型政策贴息、“城市矿产”项目补贴等资金近1亿元,扶持企业13家、项目17个;蓝天太阳能光热新材料产业园、兰亚20万吨铝型材一期和兴盛源再生纸制造、报废汽车拆解、复原胶加工等13个项目建成投产;经济区红古园区东七路、铝水通道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和固废处理项目启动实施;连海开发区红古园区完成花庄自来水厂扩容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家。农业转型持续增效,累计投资1.5亿元,新建扩建万亩育苗、千亩玫瑰、500亩钢架大棚、亨华万头生猪等20个种养示范基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2万亩,整理开发土地1700亩,改造干渠险段1.5公里。商贸转型后劲十足,建成了总投资4亿元的金辉国际建材家居城、北区农贸物流市场等5个大型综合商业体,都汇百货、汉唐美食城等3.4万平方米商业面积投入运营,新发展限上商贸企业13家、农产品电商企业4家,创建甘肃省著名商标2个,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二)精建细管力促环境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呈现新面貌,投资1.8亿元,完成了北环路建设、平安路综合整治、炭素路改造、弱电线缆入地等工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顺利推进。窑街旧城改造实现新突破,投资1.1亿元,建成了团结二路桥梁和荣鑫大道人行道,启动了民门二路北延工程,改造了大什字集贸市场,整理沉陷区土地150亩。城市管理得到新提升,建立了“数字城管”视频监管平台,多元“网格化”管理模式有序运行,新建垃圾转运站1个、公厕6个,拆除违法建设近1万平方米。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扎实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及美化亮化工程,新建农村公路45.5公里,安装路灯1273盏,修建花坛9200平方米。生态环境有了新改观,实施了4个千亩造林工程,完成了海石湾北山绿化和北山公园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湟水河生态治理项目获得省上批复,与民和县建立了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2天。
(三)惠民富民力促群众共享成果。深入实施“双创”工程,发放“万企计划”等创业扶持资金5249万元,支持和发展个体户、小微企业445家,输转富余劳动力12488人次,城镇新增就业7139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投资590万元,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8个,建成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1个,完成省、市、区为民兴办实事40件,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千方百计筹资9244万元,落实了公务员职级并行、事业人员工资改革、乡镇岗位津贴等政策,兑现了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发展观奖和综合治理奖。全力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投资6500万元,实施了二十六中、海石湾幼儿园综合教学楼及职教中心实训楼建设工程,全区35所义务教育中小学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教育质量同步提升。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投资4000多万元,启动了区妇幼疾控业务综合楼项目,建成了平安、花庄卫生院主体工程,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所10所,新农合“一卡通”工程稳步实施。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天韵七彩文化城投入运营,卧龙潭河畔风情园项目进展顺利,新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个、“乡村舞台”8个、体育惠民工程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个、全民健身场地19个,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四)创新治理力促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创建省级文明单位、镇、村5个。扎实推进依法治区,建成了区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学校、“智慧司法”机房和25个村社司法行政工作室,建立了“法律援助半小时服务圈”,创建市级示范性司法所2个、依法行政示范点1个,推行了逐级走访、诉访分离、网上信访工作新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力打击涉恐涉赌涉黄违法犯罪活动,配备基层警力47人,创建“平安单位”13个,建成了王家口公安检查站主体工程,新建标准化警务室34个,新配置防暴车3台,新增视频监控点385个,刑事、毒品案件发案率下降7.8%。全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攻坚战活动,基层监管机构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集中整治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矿产资源、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兰州城区自来水异味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根治,妥善处置了博壮养殖场“9·26”安全生产事故,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正风肃纪力促政府形象提升。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工作落实年”活动,整治“不严不实”问题40个,处理违纪违规人员19人,政府系统作风明显改进。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高效办结代表建议、委员提案135件,办理民情通热线、网民留言1861条。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新调整组建政府部门5个,重新修订了政府部门“三定方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政务大厅新增集中审批行政事项16项。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依法审计重点部门24个、重点项目51个,配合省审计组完成了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双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定了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细则》,行政监察和作风整饬不断加强,进一步营造了风清气正、廉政勤政的浓厚氛围。同时,统计、人防、物价、质监、民宗、残疾人、区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全区实施“十二五”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打造了红古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黄金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尤为欣喜是,我们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省级平安县区、平安和谐边界示范县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市级信访“四无”县区、“二级”无毒区等荣誉称号,全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而又显著的变化。
五年来,我们奋发图强谋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低迷、企业效益下滑、县区竞争激烈的多重压力和挑战,实现了经济逆势增长、总量稳步攀升,在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中连续四年蝉联“三县一区”第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是2010年的1.67倍,年均增长15.8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7倍,年均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亿大关,是2010年的1.76倍,年均增长1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95倍、1.93倍,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
五年来,我们大干快上抓项目,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区项目建设数量之多、投资之大、速度之快再创新高,累计实施各类产业项目224个,总投资293亿元,建成211个,完成投资25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17倍;招商引资引进项目259个,总投资331亿元,落实到位资金25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15倍。各级干部紧扣“3341”项目工程和 “三大园区”、“六大基地”建设,凝心聚力引项目、抓项目、建项目,先后建成了伊利乳业二期、新天地20万吨铝合金圆锭、兴盛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华龙盛世建材家居广场、华夏数字影城等一大批项目,窑街煤电油页岩资源综合利用二期、国芳百合城、溪龙谷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实施,为全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调结构,产业转型大步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7.9:69.2:22.9调整为2015年的8.5:62.9:28.6。做强了工业园区,连海开发区红古园区重新启动,清真生物科技产业园初见成效,经济区红古园区全面铺开,培育了“城市矿产”、清真生物、新型建材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6家,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50亿大关。做精了现代农业,围绕壮大菜、果、奶三大主导产业和培育高效养殖、苗木花卉、农业加工等新兴产业,高标准打造了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罗金台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金砂台生态农业园和杨家坪现代畜牧产业园,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72个,新增“农字号”龙头企业17家,基本形成了集产供销—储运加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做大了三产服务,以海石湾为中心,培育了东口建材家居、红古广场休闲购物、红古东路特色餐饮商业片区,建成金海湾商厦、中天健广场等8个大型综合商业体,“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全区,新增商业面积31.2万平方米,新发展限上商贸企业36家,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强功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按照中心带动、两翼崛起、基础先行、全域发展的布局,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达到76.4%。海石湾中心城累计投资23亿元,集中实施了东西出入口两大片区以破旧房改造、煤场整治、道路整修、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工程,新建改造城区道路22条26公里,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3万立方米,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新增住房50万平方米、绿地20公顷,建成区面积实现了翻番目标,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窑街旧城改造累计投资16亿元,建成了污水处理、天然气输配、自来水厂扩容等民生工程,新建改造沉陷区道路5条、整治绿化土地1080亩,城区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改造提升,累计投资3641万元,平安小城镇初具规模,花庄小城镇日益完善,建成了平安仁和、花庄青土坡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生态镇村、“美丽乡村”,农村安全饮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实现全覆盖。
五年来,我们精准发力惠民生,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坚持以“双联”行动为抓手,累计投资20多亿元,着力实施了就业、扶贫、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惠民工程,基本实现了全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落实了各类保险和救助逐年提标政策,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安全校车和“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危房改造、乡镇公办幼儿园、乡镇卫生院改造、村社文体场所设施、互联网、手机4G信号等“十个全覆盖”,区医院完成改造提升并移交省人民医院托管,建成了区、镇街、村社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尤其是筹资近10亿元,先后实施了海石湾和窑街地区1587户棚户区改造工程,重点解决了1600多名失地农民和5000多名“五七工”、“家属工”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使全区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年来,我们开拓创新增优势,转型基础更加厚实。坚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千方百计争取和创造有利于红古转型跨越发展的政策平台和外部环境。先后争取到了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和第五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政策,分别获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8.48亿元、项目扶持资金1.5亿元;实现了兰铝税收属地化管理和城维税全额返还,累计增加财政收入1亿多元,为红古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加快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完成了省道301线海岗公路改扩建工程,特别是建成了海窑隧道、启动了川海大桥项目,为构建民海、连海经济圈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力推进效能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载体活动,集中整治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突出问题,出台了《政府工作规则》等8项制度,推行了“一线工作法”、重大项目指挥部模式、督查通报等工作举措,建立了“三张清单一张网”,营造了“自加压力、敢于担当、主动服务、争先创优”的良好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在经济持续低迷、区级财力薄弱、瓶颈制约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效,使全区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更为重要的是,全区上下在战胜挑战中进一步砥砺了克难奋进的意志,在加快发展中进一步打开了思想解放的空间,在奋力赶超中进一步增强了跨越发展的信心。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区政协坚强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一致、苦干实干的结果,凝聚着历任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的心血和嘱托。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区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红古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实践和探索,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红古的事情,最根本的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央、省市精神和红古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必须在转型中破解发展瓶颈。我们坚持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抓手,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着力破解产业粗放、财力瓶颈、空间限制、环境制约等现实难题,强力推进项目集聚建设、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必须在协调中推动科学发展。具体发展实践中,我们既注重了产业项目实施,也注重了民生项目培育;既注重了海石湾中心城综合开发,也注重了窑街旧城改造和农村环境改善;既注重了经济指标增长,也注重了生态环境保护,在统筹、协调中实现了科学发展。三是必须在共享中实现发展目标。我们始终把解民忧、保民安、惠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有限的财力不断向改善民生倾斜,下功夫不断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赢得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必须在创新中增强内生动力。我们注重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既大胆变革一切影响发展的机制,又大胆引进一切有利发展的资源,在园区建设、项目推进、社会管理上探索出了一系列新办法、新举措,在财税、科教、文卫等各领域改革上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五是必须在团结中凝聚发展合力。我们始终坚持区委的坚强领导,区四大班子精诚团结、同甘共苦,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向、群策群力,驻区企业同频共振、共克时艰,凝聚起了人心思进、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浓厚氛围。
总结过去,更加激励我们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豪情壮志;面向未来,更加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存在的困难挑战。我们一定要看到,前进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制约。对照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产业结构还不优,质量效益还不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工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发展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尤其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驻区企业不同程度效益下滑,保民生、保运转、保稳定的后劲不足,新常态下支持工业发展的形势异常严峻。对照财政持续增收的要求,财税分享体制还不合理,新兴财源培育不足,结构性矛盾尚未改变,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对照新型城镇建设的要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还需大力提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市特色还不明显,农村环境还需改善,新型城镇化步伐不够快。对照维护和谐稳定的要求,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社会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照政府自身建设的要求,一些部门和公务人员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不够强,与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不适应,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转型跨越的黄金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总体有利于我们。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有所回升,国际市场孕育着诸多新的机遇。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红古现有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后劲,具备了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新型城镇化、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区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五个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八个转变”,深度融入西向经济带,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主线,在更高层次统筹推进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实现两步走、力争六突破、全力建五区”,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幸福美好新红古。
奋斗目标是:“实现两步走,力争六突破”。第一步,到2017年,34个行政村分批实现小康,全区小康各项指标全面达标,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0000元、23000元,全区经济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条件更好,生态环境质量更优,文明和谐程度更高,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全省前列。
主要任务是:秉承“五大理念”,全力建设“五区”。
建设产业转型示范区。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人均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努力打造红古经济“升级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基本建成“三大园区”、“六大产业集群”、“七条闭合式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增加值突破80亿大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川水地、山台地错位发展,壮大“六大”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农业增加值突破10亿大关。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强做优海石湾、窑街城市经济,培育提升平安、花庄、红古小城镇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着力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60亿大关。
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着眼于建设“兰西拉”、“兰西乌”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积极抢抓新型城镇化政策机遇,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到2020年,海石湾中心城品质特色、建设水平、智能程度、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市形态全面形成;窑街旧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功能形象显著改善,实现“华丽转身”;平安、花庄、红古小城镇空间布局、基础配套、公共服务趋于完善,建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1%以上。
建设绿色低碳先行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坚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加快推进城区绿化、面山绿化、荒山绿化,重点实施海石湾北山、窑街面山绿化和109国道红古段“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到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基本形成分布均衡、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绿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250天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9%以上,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建设改革开放创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政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全面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民海、连海区域经济一体化,依托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发展旅游大通道经济,发展更高层级的开放型经济。全面推动创新,实施“双创”工程,努力把红古打造成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新技术转化基地,到2020年,建成科技孵化器5个,科技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建设平安幸福和谐区。坚持共享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就业再就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健康红古”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大力实施依法治区战略,加快“五城联创”和“平安红古”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更加稳固。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9%以上,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实现全覆盖,全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各位代表,红古“十三五”的发展蓝图和宏伟目标,是全区15万人民的共同愿景,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就一定会在红古发展的历程中再创新辉煌、书写新篇章!
三、2016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政府工作将全面贯彻区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突出工业集聚转型、农业提质增效、商贸扩容增量,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城乡建设、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社会治理、行政提速,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长8%;全地区财政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完成以上目标,更要力争超过这些目标,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旗开得胜、首战告捷。
(一)坚持协调为重,在推动产业转型上力求更大突破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着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形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特色优势凸显、三产档次全面提升的新格局。
工业突出集聚转型。着力将园区打造成集聚产业、吸纳就业的大平台,经济区红古园区投资2.5亿元建设“三路三厂(场)”,建成东四路、南三路西延和滨河路东段,完成自来水厂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处理场建设;连海开发区红古园区完成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创建工作;清真生物科技产业园调整优化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建设保税区监管仓库。加快产业链延伸拓展,抓好总投资150亿元的兴盛源35万吨洁净钢、兰铝5万吨铝箔、阿敏20亿粒清真软胶囊、窑街煤电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电厂、广汇1000万吨煤炭分质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大驻区企业扶持力度,建立企业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多渠道帮助企业争取项目和扶持资金,依托园区积极吸纳企业富余人员,全力支持驻区企业脱困振兴。新发展规模以上企业6家。
农业突出提质增效。继续落实“双千万元”扶持政策,川水地挖潜增效与山台地开发利用并举,菜果奶传统产业提升与养苗加新兴产业壮大齐抓。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金砂台生态农业园10万只种羊繁育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园“太空农庄”、丰谷高科绿色有机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扩建正大万头生猪、泰农达3万只蛋鸡、鸿翔万只青根貂等12个标准化养殖场,新发展苹果标准园2000亩及特色玫瑰园、樱桃葡萄采摘园、优质苗木各1000亩。引导和鼓励发展种养加销产业链,组建种养加行业协会,引进畜禽冷链加工项目1个。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投资500万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5个,硬化衬砌田间渠道5公里,改造干渠险段1公里。
商贸突出扩容增量。着力扩张规模,建成总投资13.3亿元的名都广场、国芳百合城等5个商贸物流项目,新发展限上商贸企业12家。聚焦提档升级,招商运营龙源路商业街、金辉国际建材家居城等商业面积4万平方米,依托汉唐美食街、中和路小吃街等夜市培育“夜经济”品牌。突出文旅拉动,建成投资1.1亿元的溪龙谷文化产业园,培育发展沿路沿河旅游大通道经济。
(二)坚持绿色为纲,在改善人居环境上力求更大突破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坚持绿色富区、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红古”,投资2750万元,新建红山路绿色小游园,完成沉陷区三期整治绿化750亩,实施单位庭院和居民院落“破墙透绿”、“见缝播绿”工程,新增城市绿地4公顷,全区植树造林2000亩。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兰铝炭素厂烟气净化改造、铝灰碳渣处理等减排项目,完善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0天以上。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快“七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拓展,抓好兴盛源5万吨废线缆拆解、100万台废家电拆解、西部再生资源信息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培育横向共生、纵向耦合的全产业链模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实施湟水河红古段治理工程,加强以水电站管理为重点的河道整治,继续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清理盘活城镇低效用地300亩,开发整理土地750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000亩。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在全社会形成携手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的浓厚氛围。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海石湾中心城建设,投资2.1亿元,实施滨河东路、惠民路北延、枣儿沟综合整治和南区保障房小区环境改造工程,启动地下管廊建设、虎头崖片区综合开发和关家河滩湿地公园项目,打造集美化、亮化及沿街门头牌匾整治于一体的平安路景观大道。加大窑街旧城改造力度,完成民门二路北延、民门路窑街段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新型小城镇建设,投资1600万元,平安新城实施凤凰路西延工程,红古镇、花庄镇启动中心镇区改造提升。更大力度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3个、“环境整洁村”5个。
(三)坚持创新为先,在促进发展提质上力求更大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转换发展动力、推动转型跨越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丰富经济业态形式。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智慧红古”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依托苏宁易购建设镇级服务站1家、村级服务点5家,建成炭素、建材、“城市矿产”电商平台,建立货通天下红古农商服务中心,发展电商企业20家,逐步实现工农业特色产品“线上线下”协同运营。
激活创业创新方式。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和农村青年自主创业,整合发放小额担保、“万企计划”等创业扶持资金200万元,打造创新创业示范街1条、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1个,发展微创企业100户。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依托“三大园区”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企业转岗分流人员,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00人次、劳务输转1000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深化“五城联创”,创造“共育文明、共建和谐”的创城氛围。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深化“平安红古”建设,启动“七五”普法,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依法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活动,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公安业务技术用房、治安拘留所和反恐特警大队基地。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生产安全、食药安全、质量安全等行业领域的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开放为要,在增强发展活力上力求更大突破
开放是区域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全方位对外开放,全领域协同发展,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新格局。
围绕开放共赢拓展发展平台。深度融入兰州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城市的大格局,引导和支持方大炭素、甘肃阿敏等驻区企业“走出去”,积极寻求炭素产业、清真生物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推进民海、连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各领域的战略合作,实施川海大桥、团结桥等区域性通道工程,联合发展“飞地”经济,实现两县区公交对开直通,全力打造“民海、连海”半小时经济圈。
围绕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聚焦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转型精准招商,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投资强度、产出密度和生态影响,引进到位资金85亿元以上,过亿元项目15个以上。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建立项目落地联审制度。认真研究和对接国家、省、市政策,精心凝炼、申报一批项目,确保争取资金3.5亿元以上。
围绕深化改革凝聚发展动力。按照中央、省、市部署,统筹推进财税、医药、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好“接、放、管”,搞好“控、调、改”,不断深化机构改革、简政放权。着力拓展融资新渠道,围绕城乡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实行EPC、PPP等模式,融资10亿元以上。
(五)坚持共享为基,在增进群众福祉上力求更大突破
共享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使全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扎实推进小康建设。坚持把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大惠民工程,着力提高社会安全指数、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等13项难点指标,确保各项监测指标达到计划进度。坚持以“双联”行动为抓手,继续深化“精准帮扶”,及时调整帮扶范围、对象和措施,重点消除危房户、病残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0户。
塑造优美城区环境。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打造“数字城管”平台,建立更加完善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大沿街业态、交通秩序、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开展门前“三包”示范户、市容管理示范路等创建活动。改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启动建设以虎头崖综合客运中心站场为枢纽的全区客运网络,开通川区城乡公交,完成出租车运营改革。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实施学前教育机构扩容增量、义务教育学校操场改造工程,确保顺利通过省政府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区妇幼疾控业务综合楼,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持续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任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全民参保工作,建筑企业工伤参保率达到60%以上。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等救助标准再提高10%,完成海石湾城区500户棚户区居民拆迁安置。
努力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实施海石湾北山公园改造一期工程;二是改造提升华龙北广场;三是更新改造平安路路灯;四是改造提升小街巷2条、“三不管”楼院3个;五是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0公里;六是建成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新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500人;七是实施校园安全监控和农村学前教育校车全覆盖工程;八是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10所;九是建成全民健身场地1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个;十是实施“光网红古”建设,全面发放“三维市民卡”。
(六)坚持服务为本,在建设效能政府上力求更大突破
新一轮跨越发展的目标,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新形势、顺应新期待,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水平。
注重科学施政。坚持以创新的思维应对挑战,始终做到高远定位、与时俱进,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创新思维观念,不拘于常规,不限于定律,敢于担风险、担责任,勇于在困境中求变、在顺境中求新。创新工作方法,善于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文章。创新服务方式,牢固确立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切实为企业、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
注重高效理政。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实绩在一线创造”的工作标准,保持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实行工作项目化、精细化管理,以时限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责任,形成“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懒政、怠政现象,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多做打基础、利长远、蓄后劲的工作。
注重从严治政。严格依法决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完善专家咨询、公示听证、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提高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高度重视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完善政府党风廉政建设监督防控机制,进一步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红古新一轮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十三五”新的征程即将开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艰巨而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红古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